联华证券_炒股杠杆配资_实盘股票杠杆平台-山西炒股配资 香格里拉——殖民视野下的梦幻世界_英国_帝国_制度性
你的位置:联华证券_炒股杠杆配资_实盘股票杠杆平台 > 联华证券 > 山西炒股配资 香格里拉——殖民视野下的梦幻世界_英国_帝国_制度性
山西炒股配资 香格里拉——殖民视野下的梦幻世界_英国_帝国_制度性
发布日期:2025-04-28 21:50    点击次数:188

山西炒股配资 香格里拉——殖民视野下的梦幻世界_英国_帝国_制度性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山西炒股配资,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6556字 | 阅读需13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叁拾柒期

香格里拉,一个美妙而富有诗意的名字,现在已经是举世皆知的旅游胜地。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县,藏语称“建塘”,相传与巴塘、理塘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一说中甸系纳西语,为“土地”的音译,意为“酋长住地”或“饲养牦犏牛的地方”。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而使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为外界所知的,却与一个外国人有关。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由此,香格里拉开启了自己梦幻仙境的大门。

香格里拉的扬名,来自一个外国人,多少有些违和。然而,这一现象,却并非个案,实际上在世界很多地区,这一现象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而“发现”这些富有诗意景点的人,往往都是“外国人’,他们当中有探险家,淘金客、商人等,当然,还有一个普遍的身份,那就是西方的殖民者。

展开剩余92%

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当代的世界是被西方殖民者“发现”的,世界是由他们命名的。当我们在陈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已经默认世界是由他们发现的了——尽管这个世界早就存在。但殖民者显然已经通过自己的足迹获得了整个世界的命名权。由此,所谓的现代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殖民者视野下的世界。

19世纪画作,描绘哥伦布远航

于是,殖民与被殖民就成为现代世界一种奇妙的组合方式。可以说,当今的第三世界国家,都或多或少地被殖民者打上了各种印记。而其中,英国人或许是留下印记最多的殖民帝国,香格里拉的“发现”,就与英国人的探险有关。也因此,所谓殖民者的视角,大多是英国人的视角。甚至其他的西方殖民者,也多多少少受到了英国人视角的影响。

与西班牙或葡萄牙甚至法国等殖民帝国相比,英帝国或许是世界上最为神秘的帝国。而它带给现代世界的影响,也远比单一的描述要复杂得多,因为它将其殖民性、掠夺性和现代性打包带给了自己所控制的地区。于是,殖民者的视野,也就随着英帝国的扩张而逐步形成了。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船复制品

从这个意义上看,19世纪初世界上绝大多数帝国,都不具备同英帝国进行比较的资格。没有一个帝国,是所谓地理上、政治上、文化上、宗教上、人种上那样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帝国,而英国是第一个涵盖了上述所有内容的“全球性”帝国;然而,这还不能完全体现英帝国的独特性,因为它还具备另一种特质,那就是它使世界的很多地区,与英国所属的现代性联系起来了。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知道很多历史上的大帝国,随着扩张的范围过大,帝国中央的属性在边缘地区逐渐淡化,最终消失在了自己所征服的国度或文明之中。毕竟,离帝国的中心太远,帝国的中央影响力递减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然而,英帝国的独特性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这样一个日不落帝国,这样一个在几个大洋和大洲都可以看到米字旗的庞大帝国,其帝国中央的属性,或者你也可以将其称之为英国性,却并没有随着帝国扩张的步伐而逐步淡化,更谈不上消失,甚至在帝国解体后,这样的属性依然还能存续下去,这就不能不发人深思了。

首先应该确定的是,这种所谓的英国性,主要应该是一种现代属性,而不是其他的内容,当然,英国自身传统中的很多特点,也会融入到这种属性之中。正是这种带有浓郁英伦色彩的现代性,使英国对它统治过的区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而英帝国,在某种意义上讲,给这种英国性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平台。换言之,在母国之外,英国的影响主要是对其殖民地的影响。概括地讲,英国的影响在其殖民地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是“硬件”,即制度性构建的遗产,另一种是“软件”,即思想文化和精神类的东西。

17世纪的英国贵族

第一种“硬件”属于外在层面,依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恒久的制度:如议会制度,司法独立,政党政治,三权分立等;第二类是具体的制度性安排与经济对策,如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等等,这后面的一类是需要根据情况不断进行调整的政策,也不会有完全固化的模式。

“软件”的遗产则比较复杂,可暂分两点:第一,英国文化遗产中也有属于那种具有恒久意义的东西,或者说是构成一个社会的基本原则,如法治,民主,自由等等,这些东西至今尚无人否认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第二,一些具有很浓厚英国色彩的东西,如绅士风度,休谟三原则,普通法传统,行为规范的向上层看齐,对田园生活的留恋,对传统的极端尊重甚至以此构成的一种保守主义心态,等等。对前一类的文化学界的争论并不多,对后一类则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凡是在英国统治存在过的地区,这些硬和软的“英国因素”,都对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明显或潜在的影响。

就英帝国的移民殖民地而言,英国因素的影响基本是积极的。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一类的英属殖民地,大体移植了英国的整个政治体系和司法体系,甚至在文化习俗方面也是如此。由于这些国家的移民大多来自英国,本身具有英国自治和法治的传统,并习惯于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生活,所以他们政治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获得与母国人民一样的权利。一般而言,这样的制度变革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其原因一是殖民地人民积极地争取这些权利,另一方面则是北美独立战争使英国吸收了教训:不能过分束缚此类殖民地的发展,否则会产生第二个美国。因此,无论是加拿大、澳大利亚还是新西兰,他们在制度方面的现代化进程几乎都没有大的起伏。同时,在外交、安全和商贸方面,他们还充分地利用了与英国这种特殊关系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由于有这样的机遇,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十分顺利,并几乎在不为世人注目的情况下,就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以这样的发展方式完成现代化任务,有其历史、地缘、文化乃至种族的独特渊源,尽管其发展进程并不完全与母国同步,但在如何适时地根据自己的国情构建现代化的大厦,如通过协商或立法来协调本地住民与外来移民的关系,适当保护少数族裔权益,通过现代教育体系来整合社会,实行务实外交政策等方面,依然与母国极为相似,甚至在这样“亲兄弟”的基础上加强情报合作,出现五眼联盟之类的组织,也就毫不奇怪了。然而,这类的殖民地却有一种缺失,那就是所谓的异质性。殖民者在这些地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亲戚,和在母国的视野相比,没有什么特别刺激的景观——甚至房屋的建筑,都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夺取魁北克

所以,殖民者所希望看到的那些异国风情,主要存在于那些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由于是被强制纳入“英帝国”的,英国的殖民入侵打断了这些国家的正常秩序,所谓“英国因素”激起的反应就完全不同了。“英国因素”当然不乏正面的影响,但负面的影响也不可小视。这不仅是英国在这些地区和国家采取了完全不同于移民殖民地的政策,而且也在于这些传统文化必然会与英国即便是现代化的外来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这在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由于现代化在这些地区的“异质性”,加之英国首先是维护自己的殖民利益,所以,这些地区和国家现代化进程所遭遇的种种阻力,显然超过了世界的任何一个地区。从殖民者一方而言,他们面临着既要打破原有的自然经济和政治结构,又要创建新的现代政治经济结构的任务。殖民者当然不可能按照当地民众的利益来完成这些任务,于是,他们便按照自己的利益来部分地打破传统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保留那些对自己的统治有利的东西;同时,也部分地引进了现代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以有利于自己的管理。于是,在这些地区出现了典型的刘易斯所定义的“二元社会”现象。一方面是现代的制度和行政管理机构,一方面是传统的个人统治权威,一方面是受到西方教育,并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社会精英,另一方面是几乎还在传统社会生活的普通大众;现代经济部门在一些地区已经建立,但其目的并非为了殖民地本身的发展,却是为殖民者获取最大利润而经营,于是,传统与现代以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交织在一起,始终未能很好地融合。而这些地区在20世纪中期先后获得独立后,所产生的问题也就十分突出了。相对落后的地区具有强大的“向后看”的势力,尽管实际上并不可能向后看,但其具有“反现代化”的巨大能量,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起着明显的阻碍作用;而殖民时期相对发达的区域以及各种殖民者的现代化“飞地”,却产生了具有现代化倾向的各种社会力量,它们强烈地要求按照英国方式迅速完成国家的现代化任务,两种力量的碰撞往往转化为激烈的社会冲突。在这种大的“二元”背景下,整个国家还由于贫富、种族、宗教信仰等等差异分化出若干个“亚社会集团”,不仅使国家要实行的政策发生了种种变异,甚至还产生了危及国家生存的分裂势力。所以,英国殖民者的遗产,无论是制度的还是精神方面的,都产生了十分复杂的后果。于是,在这一区域,就出现了某种色彩斑斓,有红有黑,然而却使人无法把握的梦幻场景。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异质文化与精神世界的不对称交流,使得所谓的殖民者视野,得到了极为丰富的滋养。

殖民者在入侵上述地区时,固然伴随着血腥和杀戮,伴随着毁灭和掠夺,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毕竟这些人并非善男信女。然而,这些人尽管有种种缺陷,但也还是一个正常的人,也还是一个自认为的“文明人”,也还有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于是,在他们的眼中,这样一些从未真正接触的异域文明,显然是一个比自己原有文明有趣得多的审美所在。之所以用审美这个词,是因为殖民者在这些地区,既不用承受原有文明那些繁重的劳役与压迫,也不必受那些传统观念的恐吓与束缚,又同时摆脱了母国的种种禁忌,于是,他们可以用一种超然的眼光来欣赏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了。这样一种三不管的审美意境,甚至在他们的出生地也不可能获得。

于是,一个梦幻世界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各种正史中不会出现的人物中产生了,因为正史的视角无非是两大类:殖民者的视角与殖民地人民的视角,前者当然是把英国人的征服看作是文明世界的胜利,后者自然把帝国看作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尤其是殖民地独立后的民族主义者。当然也还有相对客观一些的“修正”视角,这类学者希望以更加严肃地态度来研究这一段历史。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在于,任何过程都不会是那种单一的非黑即白的命题。各种有趣的美丽的泡沫,乃至无病呻吟的调情,也是其合理的组成部分。一种怀有异国“审美”情结的殖民者视角下的世界,就属于这一类。比如《帝国边缘:英国在印度和埃及的收藏》(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它不仅探讨了英国竞争对手和反对者,以及复杂的文化融合方式,还触及到了在正史中很少关注的人群。正如其作者马娅·亚桑诺夫所描述的,他们绝不囿于传统上诸如职业、宗教、阶层、乃至种族和国籍等的社会属性。相反,他们是一群共有同一种习惯和兴趣之人,横跨整个帝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从王公、军官、公职人员和商人,到观光客、妻子、艺术家和探险家。他们的猎奇、他们的想象,在这片殖民者征服的土地上勾勒出来一个神秘的梦幻世界。而我们上面提到的香格里拉,就是这样一个梦幻世界的组成部分。詹姆士·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一个中国的边陲地区,我们只把它看成一个行政单位,但在这个英国人眼中,它却成为了真正的绝版仙境,并且以其梦幻般的号召力,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观光。在詹姆士·希尔顿的描绘中,这里有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飞舞的瀑布,被森林环绕的 宁静的湖泊,徜徉在美丽草原上的成群的牛羊,净如明镜的天空,金碧辉煌的庙宇,这些都有着让人窒息的美丽。纯洁、好客的人们热情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里是宗教的圣土,人间的天堂。在这里,太阳和月亮就停泊在你心中。这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于是,魅力无穷的香格里拉,就这样与殖民者的视角关联在一起了。同样,在《帝国边缘》中,马娅·亚桑诺夫所关注的这些人群,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各种类型的詹姆士·希尔顿,在他们的活动中,人们看到或是发现了不同的《消失的地平线》的翻版。因为他同样造就了西方乃至世界的“世外桃源”——在印度,在埃及,在一切殖民者尚未深入探险的区域。

梅里雪山日照金山

这些殖民者还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喜欢“收藏”,也就是把别人的好东西据为己有。他们的收藏品丰富多彩,如同香格里拉的风景一样,折射出异国文明神奇的魅力。如果不能把美丽的风景带回母国,那么,拿点东西还是可以替代的。这些英国人在不久前才刚成为主人的地域,它们本身的文明远比英国人的长,而绚丽多彩的各类文物和艺术品,对这些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于是,在英国人的直接统治的区域之外,产生了印度勒克瑙这样神秘诱惑并使人堕落的城市。正如一些英国人所说,这里崇高与荒谬合二为一,人们对它的体验非爱即恨。欧洲人的收藏嗜好也如同瘟疫一样传播到了当地的富豪之中。当然,在埃及,同样的猎奇行动也发生,英国人几乎是在随时准备与法国对手争夺各种收藏。而这种争夺最著名的收获,是英国人总算从埃及或者是法国人手中夺得了罗塞塔石碑。其借口是,“以免法军在一气之下将其毁掉”,结果,这块石碑去了大英博物馆。于是,我们今天还能在伦敦见到它。无论是谁得到了它,只要它还在博物馆,就算幸事,则否,如同巴米扬大佛那样被极端势力摧毁,就太可悲了。毕竟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是全人类的共同保护。

罗塞塔石碑

不过,殖民者的“收藏”,还是与当地人有所不同,那就是他们也许在一段时期内愿意把藏品放在本地,但最终是要运回母国的。在这一点上,这些收藏家们几乎是无一例外。尽管一些收藏家有在当地开开展览会之类的善意,但最终这些藏品是要运回“家”的。正是这一点,显示出收藏者殖民者的属性。也许,殖民者从来没有把帝国征服的区域真正当作自己的“家”,他们在这些地方,只是惬意的过客,他们愿意呆在“梦幻帝国”的境界里享受人生,却不愿在梦醒之时随风飘去,因此,一种现实主义的本能促使他们把藏品放在自己的归属之地。或许,正是这种心态,使英国人的帝国迷梦一开始就只能是一种梦。当二战后这样的帝国迷梦逐渐消失之后,这些收藏家们的藏品却可以使英帝国的忠实子民继续在梦幻帝国的仙境中品味征服者和胜利者的快感——当然,这也意味着被掠夺者同等的愤怒。

显然,这一类的殖民者探险史,旅游史,乃至夺宝史,也是一种另类的地理史和帝国史,实际上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全球史,而殖民者的想象空间,也并非一无是处。最起码,他们的视角将我们的世界描绘成为了一个梦幻仙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他们的行为表示感谢,因为在殖民者的叙事中,他们是俯瞰世界的上等人,而第三世界的人们只能是被“看”的对象,是应该穿着土著衣服,为他们服务,为他们取乐,为他们提供优越感的原生态愚民。美好的名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消闲的趣味,而不是对殖民地人民真正的尊重。这一点,我们千万不要自作多情。

丽香高铁

当然,斗转星移,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站起来了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破除了殖民者的迷梦。建国后,不仅香格里拉发生了巨变,人们的幸福指数日益高涨,更为重要的是,在数万基建狂魔的奋力拼搏下,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火车终于达到了这个梦幻仙境。据新华社报道,2023年,11月26日,在世界可持续交通运输日到来之际,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开通运营,迪庆藏族自治州从此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当天上午,通车仪式在香格里拉火车站隆重举行。丽香铁路开通运营,进一步拉近了香格里拉与世界的距离,有利于带动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惠及沿线数十万各族人民。云南在西部铁路网乃至全国铁路网中发挥着联通内外的重要作用,随着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云南真正迎来从全国铁路末梢转变为铁路建设发展前沿的重大机遇。

曾经殖民者视野中的梦幻仙境——香格里拉是个令人遥不可及的地方,今天中国人通过现代化的钢铁“天路”,把人间和天堂连接起来,真正把香格里拉展现在人们面前。当年随着马帮进入这里的"老外",肯定做梦也想不到,神秘的香格里拉还能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当呼啸而过的火车与窗外的雪山、草地交相辉映之时,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不断交替的重叠感,使人恍若进入了一个真正的梦幻世界。

今日中国高速发展的盛景,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发自心底的感动——祝福你我,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不再任由他人来“发现”的中国人!经过百年奋斗,我们终于用自己的双手,把殖民视野下的梦幻世界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天堂。

未来的世界,应该由我们去“发现”,去命名。

愿这一切不再是梦想。

文章作者:南京大学陈晓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山西炒股配资

发布于:江苏省

相关资讯